搜索

网站支持IPv6

主 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决策咨询委员会  地址:中国竞彩网  邮编:530025  联系电话:0771-5898680   电子邮件:gxjczxb@126.com
Copyright? 2020 www.gxjc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决策咨询网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宁  本站支持中文网址上网:广西决策咨询网.网址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955   桂ICP备10202994号  网站标识码 :CA213171172605367640001

智库联盟

>
>
>
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
浏览量
产品名称

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

没有此类产品
详细介绍

面向东盟的人文交流是广西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我区需把握好中国-东盟合作升级机遇,努力构建中国-东盟之间“民心相通”的桥梁通道,并以此促进与东盟各国的全方位合作。

一、交流合作进展

在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重视下,广西与东盟人文交流进入新世纪后明显加速,这几年合作之频密、成果之丰硕甚至超越了一些发达省份:

(一)建立起多个交流平台机制。一批论坛、会议机制、文化产业园区先后落户广西,覆盖教育、青年、文化、科技、卫生、旅游、体育等领域,使广西面向东盟的人文交流载体从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综合平台向专项合作机制拓展,并形成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文领域多边合作的“南宁渠道”。

(二)交往频繁,形式多样。广西对东盟人文交流范围迅速扩大,构建起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格局。交流内容和形式涉及团组互访、邀请培训、共同研讨、联合展演、合作拍摄制作、师生互换等。大型文艺展演在人文交流中的重要的引领作用值得一提,广西文艺借船出海,或搭乘中国与东盟重大纪念庆典之船,或承接国家级文化交流活动,成功“舞动东盟”。在此过程中,东盟文化精品也为广西人民所知悉。

(三)教育交流成就尤为卓著。广西对东盟教育开放合作的地缘优势、文化优势、人脉优势明显,加上国家、自治区和高校三级留学生奖学金机制的作用,广西已成为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区内多家高校开设东盟国别语种,每年送往东南亚各国学习的学生数量居全国之首。双方教育交流合作的层次主要涉及高等、中等和非学历教育,领域集中在语言教学、职业人才培训、艺术教育、中医药教育,职业教育和专门人才培训是当前合作新亮点。

(四)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势头喜人。文化产业合作是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广西面向东盟迈出了可喜一步。全区接待的外国游客中,东盟游客占比约一半。民族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逐渐显现,《印象刘三姐》等民族文化演绎作品在东盟游客中口碑高。广播和影合作领域,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和广西电视台通过联合东盟媒体制作兼具双方元素的优秀节目、东盟各国设立工作站等方式,率先兄弟省市媒体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转型。出版领域,广西出版系统向东盟国家输出数百种图书版权,与一些国家的出版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五)友城合作居全国之首。广西以东盟国家为重点,全面开拓广西以及区内各市在东盟建立友好城市,扩大东盟“朋友圈”。现广西与东盟的友城数量已涵盖8个东盟国家,共47 对。

二、问题和不足

广西与东盟人文交流处于初级阶段。某些人文领域合作机制确立后切实的配套措施跟进慢,交流限于年度性会议、论坛和不多的互访。具有舆论效应的大型交流活动多,更能体现交流实质的“润物细无声”的常态互动相对少。教育领域合作长期停留在语言本科生互换层面,亟需升级。文化产品多数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短,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屈指可数。

双方人文交流还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不同领域交往“冷热”不均。教育、人才培训、青年、文艺展演交流基础相对较好,其他领域交流内容和效果有待充实。一些活动冠以“中国-东盟”之名,出席的绝大部分是国内客人,东盟国家参与者寥寥无几。与东盟国别交流不均衡,各部门倾向于首选易于沟通合作的国家开展交流。东盟各国对与广西合作积极性受到历史基础、政治体制和国际国内政局变化,以及该国的文化发展政策方向等的影响。

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对广西与东盟人文交流形成制约的因素值得重视。其一,政府主导的交流模式。这是当前广西与东盟人文交流的基本特点,在现阶段不可或缺,作用巨大。与此同时,资金使用不灵活、人员出国审批程序繁琐,民间交流主体积极性不足等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反观东南亚各国,对外人文交流总体上是依靠民间开展的。其二,专门人才缺乏。熟悉外语和东盟各国国情,掌握外事礼仪知识,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储备与培养不能满足需求。其三,对广西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广西不仅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桥梁和舞台,还要成为交流主角,需要深思民族文化的哪些精髓可供与东盟国家互学共赏,何种交流形式易于为东南亚人民所接受。

三、相关建议

人文交流定位为双方关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其中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是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该领域首个高级别交流机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东盟人文交流的重视。建议我区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打造特色,趁势把与东盟的人文交流提高到新的层次。

(一)加强对人文交流工作的统筹。建立由自治区领导牵头,文化、教育、民族事务等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参与的协调机制,结合国家对东盟战略重心、现有平台以及广西特点,务实设置对东盟人文交流的年度布局。争取中国-东盟合作基金支持,并考虑设立“广西-东盟人文交流基金”,解决交流资金不足、民间交往活力不够的问题。制订培养高素质人文交流队伍的中长期规划,常态化地对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外交流人才进行外事、礼仪知识和外语培训。

(二)与东盟国家探讨省、市级别的双向人文交流机制。充分利用友城条件,与东盟相关省市建立稳定的人文交流的机制,充实中国与东盟各国国家级人文交流机制的内涵。在合作机制下可定期互访,共同研究交流活动计划,促进民间文化团体的对接等。各有侧重、不同形式、主体多元的交流能使友城合作生动起来,提高东盟国家参与度,避免因“一头冷一头热”而导致人文交流活动质量不高、难以持续。

(三)以建设中国-东盟联合大学为抓手,升级和扩大教育合作。紧抓国家《推进共建“中国竞彩网”教育行动》机遇,以中国-东盟联合大学的建设切实促进中国-东盟的教育互联互通。中国-东盟联合大学定位为双方的教育联合体,符合东盟各国教育国际化的客观需求,因此宜尽早与相关国家政府、高校接洽,力促对方支持,实现联合大学的共商、共办、共享。与此同时,以增加国别交流专项奖学金、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健全各层次专业设置、创新招生宣传等方式提高留学吸引力,鼓励职业院校帮助东盟国家开展人才培训,推动高校开拓面向东盟的硕博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在稳定越、老、泰生源基础上拓展印尼、马来、菲律宾等国潜力,把广西打造成东盟学生来华留学、进修的首选之地。

(四)在文化合作中打好“民族牌”。壮族与越、老、泰、缅4个东盟国家的多个民族有亲缘关系,印尼、马来一些民族的发源也与云桂地区有关联。可利用这一优势,在语言、饮食、服饰、节庆、礼俗等民族文化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交流,包括联合进行民族文化研究、共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应更重视内涵建设,把握民族元素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发展趋势,可以“互联网+文化+金融”模式探索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之路。

(四)把青少年交往打造成广西与东盟交流的品牌项目。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国际关系、民族关系的未来。广西与东盟青少年交流总体偏少,除越南外与东盟各国青少年专项交流几乎没有。可考虑开展“广西-东盟城市青少年文化互动之旅”,针对东盟年轻记者、官员及各行业青年精心设计“发现广西”项目,让东盟媒体、高校、企业、民间团体领袖和政府精英集中深入体验广西文化,感受我区社会发展成就,在交流中形成认同感,培养桂亲桂、知华友华群体。互联网络为面向东盟青少年推介广西提供了便捷渠道,应把中国-东盟信息港建成东盟各国青少年了解中国和广西的重要网络平台。

 

未找到相应参数组,请于后台属性模板中添加
暂未实现,敬请期待
暂未实现,敬请期待
上一篇
下一篇